科研

 >  教学科研  >  科研  >  正文

2021-2024年科研情况汇总

2025.03.12
分享到:

一、近三年科研工作情况

2021-2024年,财经学院科研立项累计到账经费超过1000万元。

获得各类科研项目共55项,其中“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”12项、“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”1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-一般项目1项;横向课题42项,累计经费580多万元。科研内容覆盖宏观经济、财务管理、政策建议、教学研究、技术研发等多领域。

累计发表学术论文近140篇,其中高水平(一类论文20篇,被SCI、SSCI、SCIEEI等收录19篇;国内外核心期刊收录28篇,其中CSSCI收录9篇,JCR一区期刊收录9篇。出版学术著作20部,其中专著10部。成果研究内容涵盖大数据应用、财务智能化管理、绿色经济发展等多个前沿领域。

二、科研环境优化与成果转化双轮驱动,推动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

(一)以科研氛围环境建设为基础,打造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沃土

持续关注国家、省市及学校的科研政策及项目申报动态,点面结合多形式多途径地畅通沟通渠道,确保相关信息能够迅速准确传达。

有组织的开展“财经学术论坛”系列活动,邀请多位校内外专家、学者有针对地开展主题学术交流,对专业理论、科研政策进行深度剖析,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科研方向。

(二)以分层分类推进为抓手,促进科研团队与个人能力的全面提升

以科研骨干、年轻教师、科研型教师进行分层分类,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队伍梯队,发挥资深教师的传帮带作用,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成长。近三年新进教师100%均有成果立项。

以科研骨干为核心,立项2个市级人文社科创新团队;伴随着科研型新教师的陆续加入,年轻教师逐步成为科研工作中坚力量。

(三)以重点研究方向(机构)为着力点,深化科研探索与技术创新

学院数字经济研究所基础上增设2个科研类二级机构:绿色经济研究所、大湾区小微企业调查与研究中心以数据资产、绿色经济、小微企业调查等为重点方向,推动“产教科研用”一体化发展,不断提升社会服务综合能力。

持续建设财经数字化创新中心,对财经数字转型创新发展开展政策研究并提供技术支持服务,持续发布《珠三角小微企业发展报告》、《广东省小微企业调查与景气指数报告》,为多家中小企业提供财商数智化支持。

(四)以科教融汇的探索为落实,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教育教学改革深度融合

注重科研与产业的紧密结合,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,推动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。新设立的两个校企联合研发研究)中心由校企双方共同投入,围绕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管理软件、大模型、专利技术、装备研发与交付研究项目展开深入合作。深入打造“研发+交付”数字财经深信样板。

三、未来科研工作规划

展望2025年,财经学院将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,以《科研强校工程三年行动计划》为指引,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:

(一)重点持续深化,力争国家级项目突破

学院将加大对国家级项目的申报力度,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投入,包括资金、设备、人员等方面的支持,为科研工作提供更好的保障。

(二)深化研究方向,聚焦团队与机构匹配

学院将根据研究方向的实际需求,优化团队结构,引进更多高层次人才。完善青年教师科研成长机制,通过多种形式,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科研骨干力量。加强与政府、企业等机构的合作,建立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式合作模式。依托“研发+交付”,推动财经领域的科研成果与社会实际需求无缝对接。

(三)探索科教融汇下学院科研发展持续抓手

积极探索科教融汇指引下二级学院研究所、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的运行模式,完善机制、优化资源,为学院科研发展构建“持续抓手”;加强跨学科研究与合作,促进科技创新和发展,推动学院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。